法律的程序性:为何要 “让被告陈述”?为何 “证据要当庭质证”?这些在课本中被简化的流程,在模拟中成为必须遵守的规则,让学生明白 “正义不仅要实现,还要以看得见的方式实现”。
法条的适用场景:比如 “正当防卫” 的界定,课本描述的 “必要限度” 在模拟案例中可能表现为 “面对持刀威胁时,反击造成对方轻伤是否过当”。学生在辩论中需引用《刑法》条文,结合具体情境分析,这种 “用法律解决问题” 的训练,远胜死记硬背。
证据意识:扮演律师的学生需思考 “哪些材料能作为证据”“如何证明己方观点”;扮演法官的学生则需判断 “证据是否合法有效”,这种训练能让 “以事实为依据” 的理念深入内心。
权利与责任的平衡:在模拟 “校园欺凌案” 中,学生既要为被害人主张权利,也要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,这种角色切换会让他们理解:法律不仅是 “惩罚工具”,更是 “保护每个人权利” 的盾牌。
前置知识铺垫:在开展模拟法庭前,课程需系统讲解相关法律知识(如《民法典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中与案例相关的条款)、庭审流程(法庭纪律、诉讼参与人权利义务),让学生 “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”。
案例选择适配性:案例需贴合学生生活(如校园财物盗窃、网络侵权、未成年人校园伤害等),避免过于复杂的专业案件。例如,围绕 “学生擅自传播同学隐私视频” 设计案例,可结合课程中 “人格权保护” 的内容,让模拟更具针对性。
发现知识盲区:模拟中可能出现 “学生不知如何区分‘民事纠纷’与‘刑事犯罪’”“引用法条错误” 等问题,这些可成为课程的 “活教材”,帮助教师针对性补漏。
延伸课程深度:模拟结束后,课程可围绕 “模拟中的争议点” 展开讨论(如 “如果被告人是未成年人,量刑应考虑哪些因素”),结合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进一步分析,让实践体验升华为理论思考。
真实还原而非 “剧本演绎”:减少 “预设结局”,允许学生根据证据和法律自主辩论,即使出现 “偏离预期” 的观点,也可引导其用法律依据支撑,让模拟成为 “思维碰撞” 的过程。
角色轮换与多元视角:让学生轮流扮演不同角色(如先当原告律师,再当法官),避免固化 “胜诉即正义” 的认知,理解 “每个角色都在法治体系中承担责任”。
链接现实与反思:模拟后可邀请法官、律师等专业人士点评,或组织 “如果我是当事人” 的分享会,让学生思考 “现实中遇到类似问题,该如何用法律保护自己”,实现从 “模拟” 到 “生活” 的迁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