自我认知调整:要充分认识到过度上网对身体、学业、工作和社交关系等方面的危害,比如影响视力、颈椎健康,导致学习工作效率下降,疏远现实中的人际关系等。通过对比上网前后自己的生活状态,清晰感知网瘾带来的不良改变,从而激发内心主动戒除网瘾的意愿。
行为矫正
制定上网计划:合理规定每天上网的时长和时间段,逐步减少上网时间。例如,原本每天上网 8 小时,第一周可减为 6 小时,每周递减 1-2 小时,避免突然完全断网引发反弹。
记录与分析上网行为:记录自己每次上网的时间、内容和动机,分析自己是因为无聊、逃避现实还是其他原因上网,以便针对性地寻找替代活动。
设置奖惩机制:当达到阶段性目标时,给自己一个奖励,如买一件喜欢的东西、出去看一场电影等;若违反规定,则给自己相应的惩罚,如增加家务劳动、减少其他娱乐时间等。
心理咨询辅导:专业心理咨询师可以与网瘾患者建立信任关系,深入了解其内心世界,挖掘网瘾背后的心理根源,如孤独、焦虑、压力等情绪问题。通过倾听、共情等方式,帮助患者疏导负面情绪,提升心理调适能力。
培养兴趣爱好:鼓励自己发掘新的兴趣爱好,如绘画、音乐、运动、阅读等。这些活动能转移对网络的注意力,带来成就感与快乐感,丰富精神生活,使自己逐渐摆脱网瘾。
家庭和社会支持:家人要给予关心和支持,多与成瘾者沟通交流,了解他们的内心需求和感受。同时,共同制定家庭规则,限制上网时间和内容,监督成瘾者执行。此外,与现实中的朋友保持密切联系,多参加面对面的社交活动,朋友之间互相监督、互相鼓励,共同抵制网瘾。
调整生活习惯:保持规律的作息,保证充足的睡眠,合理安排饮食,多摄入富含维生素、矿物质的食物,增强身体抗压能力。同时,适度运动,每周至少进行 150 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,如慢跑、游泳等,促进身心健康,减少对网络的依赖。